海南岛黎族树皮布主要分布在中南部黎族集聚区,包括三亚、五指山、东方等市及琼中、保亭、陵水、乐东、昌江、白沙等县。树皮布又称纳布、楮皮布、谷皮布等。古代文献中所称的楮冠、谷布衣,就是用树皮制成的衣冠产品。黎族地区可以用于加工的树皮有很多种,如厚皮树、黄久树、箭毒树、构树等,其中构树古称“树”,学名“楮树”。古代人民在用麻和木棉纺织之前,曾经历过相当长时期的"无纺织"年代,后来古代的黎族人民发现,楮树树皮--这种粗纤维的"树皮布"可以当作制造衣服的好原料,便用它来制作蔽体的衣物、垫单、腰带等等。
黎族“缝树皮为衣”有七个步骤:扒树皮、修整、将树皮放在水中浸泡脱胶、漂洗、晒干、拍打成片状和缝制。人们利用加工好的树皮布剪裁缝制帽子、枕头、被子、上衣、裙子、兜卵布、口袋等生活用品。尽管这一技艺分为若干工序,但所用工具并不多,其中以锤打工具最为重要。石拍是制作树皮布的器具,也是树皮布文化的标志。
树皮布是具有世界性影响的重大发明,穿用树皮布做的衣服,不是野蛮落后的标志,而是文明进步的象征。用树皮布制作衣服,是黎族人民对人类社会的伟大贡献。黎族树皮布及其制作工艺,不仅是研究黎族历史文化的重要资料,而且对印证文献记载和考古资料也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堪称是研究黎族历史和文化的“活化石”。但是,在近半个世纪以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海南岛上的树皮布及石拍由生活中消失,而进入了博物馆。更为遗憾的是,由于种种原因,国内很多人,尤其是青少年,竟然不知道海南黎族人民这一具有世界性影响的重大发明。在黎族地区,年轻一代已不知树皮布为何物。因此,对于树皮布制作技艺的保护和发掘整理具有重要意义。
2005年,海南省政府公布"海南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保护名录"。其中"黎族树皮布制作技艺"成为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对象之一,这令海南岛上的100多万黎胞高兴:他们的传统文化得到了国家的肯定和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