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N中国传统

您的位置:首页 > 传统工艺

维吾尔族花毡制作技艺

  在居室内目光所及之处,都要精心装饰,这是维吾尔族的传统习俗。用来铺炕、铺地、拜垫和壁挂等装饰的,是维吾尔族花毡,它是居室装饰的传统手工艺术品之一。

  维吾尔族花毡历史悠久,从古至今,维吾尔族花毡制作技艺在维吾尔族人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维吾尔族花毡集实用性、精神象征性和艺术欣赏性于一体,把自己的生活环境装扮得绚丽多彩。使生活艺术化和美术化,离不开维吾尔族花毡所起的作用。

  维吾尔族花毡图案风格既体现着浓郁的维吾尔族民族风格,又明显的融入了伊斯兰文化特征。它主要是植物花卉提炼概括而成的图案,一般没有动物、人物出现。手工艺人们在运用植物花卉图案和几何图案时,讲究其对称性和连续性,娴熟地使用夸张与变形、对称与均衡、变化与统一、对比与调和等美的法则,创造出具有独特审美价值的手工艺术装饰风格。图案的花纹有几十个品种,既有受汉文化影响的“寿”字纹、回文、博古纹,也有阿拉伯风格的几何纹和花卉纹样,以及维吾尔族独特的日常用品和工具纹样;还有伊斯兰教风格的净壶、圣龛等纹样,甚至还有古代西域流传的一些纹样。花毡纹样图案丰富、色彩鲜艳,反映了维吾尔族人民的生活的审美化,以及外来文化、汉文化交流的悠久历史,有着很高的人文价值和艺术价值。常见的纹样有阿不都瓦纹、阿娜古丽纹、牡丹纹、桑椹纹、塔吉纹、芝麻纹、团花纹、菊花纹、红花纹、爪牙纹、窗格纹、梳子纹、巴达姆纹、蔷薇纹、回形纹、双回形纹等。

  维吾尔族花毡制作技艺历史悠久。在丝绸之路上的重要驿站罗布泊楼兰遗址出土的文物中,发现约公元1世纪至3世纪时的毡帽,而在以后新疆出土的毡片、毡靴等更是不计其数。

  汉武帝元封三年(公元前108年),汉武帝以通婚的方式缓解与匈奴的矛盾,把西汉江都王刘建之女刘细君,远嫁到巴尔喀什湖东南、伊犁河流域的乌孙汗王为妻。细君公主在伊犁草原生活三年后死去,留下了一首诗:“吾家嫁我兮天一方,远托异国兮乌孙王。穹庐为室兮毡为墙,以肉为食兮酪为浆。居常土思兮心内伤,愿为黄鹄兮归故乡。”表达了孤独和思乡的凄苦心情,同时,真实地描绘出了游牧民族的居住环境就是毡房。《魏书·西域》中提到的“锦毡”即花毡,汉藉中则把毡称作“旃”、“施”等。可见,维吾尔族制毡工艺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

  位于漠北的维吾尔族祖先回鹘人(原称回纥),有着久远的制作和使用毛毡的历史。他们于公元646年建立回鹘汗国,于840年被黠戛斯灭亡后,分三支西迁和南迁到了新疆和甘肃,后来形成了今日的维吾尔族和裕固族。定居后的维吾尔族人,仍然以饲养牛羊为主,生活中使用最多的畜产品就是毛毡。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毛毡的装饰作用越来越明显,花毡制作技艺的日渐成熟是必然的。

  维吾尔族花毡在日常生活中使用十分普及,这就促成维吾尔族制作花毡的艺匠们,挖空心思创作出更加丰富的表现手法。根据制作技艺的不同,花毡分为绣花毡、补花毡、擀花毡、印花毡、彩绘花毡等品种。

  补花毡。维吾尔族称“西尔达克”,是用彩色布套剪成羊角、鹿角、骨、树枝、云等纹样缝绣、贴绣到素毡上,正反对补,虚实相映,又称“贴绣花毡”,图案基调粗犷豪放,色彩对比强烈。

  印花毡。维吾尔语称“巴斯玛古丽克依克孜”。印花毡是在素毡上制作时先将素毡铺平,在不同的面积上铺一层不同的底色,勾出边线,用木图章(木印模)拓印出图案。纹样细腻、艳丽,花色品种多。

  绣花毡。维吾尔语称为“凯西坦克依克孜”,它是用彩色的丝线锁盘针法将各种纹样图案对称地绣在花毡上,制作精良,费工费时。主要铺在客厅主位上,是旧时贵族用品之一,主要流行于上层社会。

  擀花毡。维吾尔语称“坦力玛特”,用原色羊毛和染色棉毛,在黑色羊毛或白色羊毛为底的毡基上,摆成各种图案进行擀制,也称"压花毡"或"嵌花毡";这种擀制的花毡制作过程费工,但牢固耐用,纹样清晰,美观大方。

  彩绘花毡。这是用毛笔绘出图案的花毡。

  维吾尔族制作花毡技艺是一门成熟的自成一体的技艺。

  制作花毡是维吾尔族人民世代相传的传统手工技艺。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人们的居住条件逐步改善,生活方式也发生相应的改变,由此导致花毡逐渐减少。于是。花毡的使用人群锐减,艺人纷纷改行转业,这是维吾尔族制作花毡技艺不能传承下去的严重情势。这一古老的技艺。急需抢救和保护。

  2006年5月20日,维吾尔族花毡制作技艺由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吐鲁番地区申报,经国务院批准,列入了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维吾尔族彩色擀花毡

  制用花毡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