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N中国传统

您的位置:首页 > 传统工艺

东乡族擀毡技艺

  擀毡是东乡族的传统工艺,可追溯至元代至元年间,由东乡族先民“撒尔塔”人从中亚传入。历史上全县境内均有分布,重点集中在北岭、龙泉、董岭、大树等乡。

  东乡族自治县位于甘肃省中部,山大沟深,属高寒地带,擀毡具有良好的防潮保暖效果,为此地必需之物;此外东乡族群众又擅长养羊,因此,在这种独特的地理环境和有利条件下,擀毡在东乡族中十分盛行。男人们几乎人人精于此道,擀毡技艺高超是一件值得骄傲的事和养家立足的本领,不少毡匠还远赴肃北,甚至青海、新疆等地以擀毡为业。擀毡还是东乡族姑娘出嫁时的主要陪嫁品之一。炕上铺满洁白绵软厚实的擀毡,是家庭富足的象征。可见,擀毡在东乡族生产生活中都占有至关重要的地位。

  擀毡的种类很多,按羊毛的种类分,有春毛毡、沙毛毡、绵毛毡等;按规格分,有四六毡(即宽4尺,长6尺)、五七毡、单人毡和拜毡(穆斯林做礼拜用)等;按花色分,有白毡、花毡、红毡、瓦青毡等;按用途分,有毡衣、毡帽、毡鞋、毡鞍鞯、毡垫(铺在土炕上)等。东乡擀毡纯羊毛全手工制作,柔软、舒适、匀称、洁净、美观大方、做工精细、经久耐用,因此享誉西北大地。

  东乡族的擀毡全凭毡匠的精湛手艺、超人的耐力和艰辛的劳作。因为擀毡所需材料和制作工具均很简单,奇特复杂之处在于其制作过程。纤长的羊毛丝,纯正的豆面和麻油,再有弹弓、竹帘、沙柳条——3件宝,毡匠就可以制作擀毡了。但制毡工序却很复杂,粗分为弹毛、擀毡、洗毡等,精确地说却需20道工序:(1)按客户定做顺序拣羊毛;(2)称羊毛,定毡的尺寸和厚度;(3)挑选精毛;(4)对羊毛谗土(清除毛中的油脂);(5)用沙柳条对羊毛中的油脂进行清除;(6)用弓弹松净洁羊毛;(7)铺开竹帘;(8)铺羊毛;(9)均匀铺羊毛;(10)喷洒清水;(11)洒水后对羊毛修正;(12)修正后再洒水;(13)毡坯泡成形;(14)接着裹于竹帘内;(15)用毛绳多处紧紧捆绑;(16)两人一组,相对搭手,用脚步使劲踢踏,让竹帘表筒来回滚动,半小时左右,毡坯粘结成块;(17)松解绳子,缠开帘子取出毡坯;(18)洗毡;(19)挫边溜角;(20)把挫洗好的毛毡放在端正的木椽上晾干。其中弹、洗、揉边技术性很强,尤其是最后一道工序揉弄毡边最为讲究。因为参差不齐的毡边不能用剪刀裁齐,只能靠手工揉弄。没有丰富经验和高超手艺的人,是做不出笔直带棱毡边的。因此,东乡族谚语说:“擀毡把式高不高,就看最后一道道。”

  历史上东乡族男子多数会擀毡,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只有少数擀毡匠人在坚守此古老技艺,擀毡技艺的传承曾一度堪忧。现在,东乡县文化局根据《甘肃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批省文化厅实施甘肃省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方案的通知》的要求,采取有效措施以推进东乡族擀毡技艺的保护与传承。目前,不仅选出了国家级传承人马舍勒,而且已在龙泉乡建有两处擀毡传承基地。相信,在政府的大力扶持下,这门传统技艺定会得到很好的保护与传承。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