勒勒车也称大轱辘车,是北方草原的自然环境和游牧生产生活的重要交通工具。它作为蒙古文明的一个代表,在蒙古族的发展史上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根据记载,勒勒车在汉代已经广泛运用于北方游牧生活中,用来拉水、运送燃料、倒场迁居等劳作中。勒勒车轮体高大、车身轻便、其构造简单,由车身和车轮两部分组成。车身由车辕、横衬、立柱、牙箱、羊角桩子及顶棚几个部分组成。车辕有两根,一般长4米,用8-10根横衬连接。横衬也称车底板,横衬的大小相同,上铺木板或柳笆。车辕两侧竖起来的部分叫做牙箱,每侧牙箱根据长短尺寸用4-5根立柱支撑。羊角庄子用于挽住牛鞅绳,下大上小,位于车辕前端。在两辕的顶端系上编拧而成的绳状柳条,套于牛脖子上的横木上,以供拉行。勒勒车体上有用柳木条弯曲成半圆形的车棚。棚周围包以羊毛毡,形成篷帐,用以遮阳光、挡雨、防雪、御寒。车轮包括车毂、车辋、车辐、车轴几个部分。车毂又名轱辘头,左右各一。车辋位于车轮最外侧,连接车辋与车毂之间的辐射状木条称为车辐。车毂外围两侧套入铁箍,中央开孔两侧镶嵌铁圈,铁圈有四个锲形耳子,铸成整体称为车串。
勒勒车所做的材质为主要以草原上常见的桦木,也有用松木、柳木、榆木、柞木、樟木等。桦木质地坚硬,耐磕碰,车体又轻,着水受潮不易变形,适宜在草原、沙滩上通行。勒勒车整体不用铁件,结构简单,便于制造和修理。勒勒车的种类很多,有用牛拉的勒勒车,也有牛马拉的大车,前者较多。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勒勒车逐步退出了历史舞台,勒勒车制作技艺的艺人多数已上了年纪,且后继乏人,这项传统技艺亟待抢救和保护。2008年,蒙古族勒勒车制作技艺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民间艺人巴音查干被指定为传承艺人。